2008年,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我能想到的就是“色彩斑斓”了。在国家来说,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有些事情的影响还没有全部发酵,未来如何尚难预料。于个人来说,在即将踏上社会前的这一年,面临找工作和毕业双重压力,又适逢金融危机,经历了各种选择、彷徨和痛苦。不管怎么说,路,既然已经选定,那就应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国家的大事已有众多的记述,这里只是记录自己在2008的流水帐。
1月回家,运气比较好,赶在了雪灾前面,没被堵在路上。
寒假归来,得知毕设改题了:“叠前深度偏移”。六个字每个字都很简单,但连起来就愣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好处是还能用上学期学的FM算法。坏处是要完全从零开始去熟悉一个新的领域。
接下来就是痛苦的学习阶段,期间插播5月一个月都是小论文的撰写阶段,原以为简单的问题总是出不来结果,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是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三个人里最后一个交上去的,但总算是过了。
6月份各种资料相继到手,才算开始比较正式的学习地震学方面的知识。实验室每周一次的例会鞭策下,必须保证学点东西,否则就没东西讲了。同时也开始关注找工作的事,从网上搜集面试笔试题,看看专业方向的书。憧憬一下进入理想公司之后的情景。
7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Google的在线竞赛,8月份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很多网上练习题,占用了不少时间。实践证明这对后面的面试笔试还是比较有用的,SLB笔试中的一道题就在USACO的题库中看到过。毕竟,计算机学科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8月份的奥运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奥运的气氛,为国家获得的每一块奖牌而高兴,如同一部大戏,虽然早已闭幕,但仍久久回味中。
9月下旬开始,虽然还没什么大动静,但大家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部分公司开始进入校园宣讲,这个时候大家还比较有热情,宣讲还去听一听,到后面就连听都不听了,直接去笔试或者霸笔。
10月国庆假期一过,意味着找工作的大幕正式拉开。经历了SLB宣讲会上人山人海的恐怖场景,被Google和MS等大公司接连鄙视。也为几个小offer而辗转反侧。在整个过程中自己的目标也逐渐明细,简历投递的倾向性日渐明显。
进入11月,仿佛一阵寒风吹过,不好的消息接连传来,缩招、冻结、裁员……这些词汇不断出现。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金融危机被我们最先体会到了,同时还心存一次侥幸:这些公司怎么说也是大公司,应该会未雨绸缪吧。可事实上证明我们错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喜欢用低廉的新员工代替老员工来降低成本的。原来当保底的现在也一下变得高贵起来,在一堆简历中扒拉来扒拉去,精挑细选。身为被挑选者的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形势比人强,今年这个年景,人出来招就不错了。更多的公司是把招聘会当成了走过场,还听说有公司笔试完后直接把卷子扔掉的。在外企普遍萎靡的情况下,国企、公务员成了大家最后的避风港,可不知为何,对此心中总有些排斥。估计是身在学校,以前也跟里面的人合作过的缘故,对里面的氛围总有些疲惫,担心进去后就出不来了。所以对这方面的准备也不太上心,不上心的后果就是没收获。
12月,找工作和毕设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是北航相比于其他学校的另一个劣势:当别人可以专心一致的找工作,把每次笔试的题目总结总结,吸收经验,迎接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我们还得分出一半的精力做毕设,脑子得在两种不同的思维中来回切换,不知道当初政策指定者们是怎么想的。
工作的最后确定也比较具有戏剧性,找工作伊始是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签这的,热情的hr一次一次的电话,说服心中疑虑,并给出宽松的考虑时间和有吸引力的待遇。心中向往的是另一家公司,可惜最后等来的确是冰冷的“冻结”二字,只能说是无缘了。看好这边的前景是最后下定决心的依据,虽然风险依然存在,但觉得这样的风险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趁着年轻多历练历练未尝不是件好事。
工作定了之后,毕设就全力以赴了。熬了近半个月的夜,把以前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基本上做到了不留遗憾,对得起自己这两年的努力。
其他方面,年初拿了驾照,游泳也一直在坚持着。现在基本上四大泳姿都没问题,肺活量也有长进。
2008年是我的本命年,回顾一年的历程,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学习上两次重要的时刻都是在最后时刻得到了结果,找工作在今年的大环境下也应该是不算差了,没有留下什么大的遗憾。
2009年是工作的第一年,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工作顺利上手,学到新东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尽快做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