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箭扣野长城游记(Wild Great Wall Hiking)



这次的team building选在了箭扣爬野长城。理由嘛,就是便宜。早上8:30出发,组里有三辆车正好坐满。三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十点半正式开始攀登。

其中有多段弃毁的城墙,只有一小半能攀援,爬起来甚为吃力。


本次爬山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测试我新买的五指鞋,证明爬这种野山的时候鞋底还是有点薄。

我们越走越远,到了2点多的时候还没有看到出去的通道,心中就有点嘀咕:在这么走不会就出不去了把。这时天梯出现在眼前,所谓天梯,就是特别陡峭的一段城墙,爬起来就跟攀岩差不多,感叹古人当初是怎么建造出这么陡峭的城墙的。


天梯

站在天梯上看下面
 下午3点半,开始下山。四点半,返京。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北京马拉松(Beijing Marathon 2011)



又到一年马拉松时,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上来就报了半程,准备挑战一下自己,不过之前好几次训练都没去,所以状态并不是很好。

早上到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托运行李的车都开走了,所以只能把衣服水什么的都背在身上。细细的绳子勒在肩上甚为不舒服,这为后面的弃跑留下了铺垫。

这次老天爷没有阻挠,天气晴朗,我们排在半程队伍的最前面。一声枪响,伴随着雄壮的进行曲,整个队伍缓缓地向前行进,走过起跑线的时候,发现有几个领导站在台上向队伍挥手,于是也跳了跳,向他们致个意。

很快就跑过了4公里的位置,完全没有感觉嘛。大概到6公里的时候,开始有点感觉,这次比上次要跑的快不少。因为没绑牢,包在后面晃啊晃的甚为消耗体力。身旁的同伴已经不行了,只是在我的鼓励下坚持着,中间喝水歇了两次,后来想想不应该走的,应该继续跑成绩还能更好。

到了9公里的时候,同伴已经到终点,不想跑了。想想剩下的路程,我也放弃了,关键是这次行李都在身上,没动力跑到终点了。到达终点的时间大概是1小时06分,比上次要快一点,不过完全可以跑进1小时。回来的路上顺便去超市买点东西,听着周围人对我们衣服的议论,心情挺不错的。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

苹果iPad使用体会(Review of iPad2)

这次去美国,同行的SL到达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个iPad2。开始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是具有开发需要,而对用惯了Windows的我来说,苹果的产品在我心中一直是小众的品牌,质高价也高,只有那些时尚潮人们才会趋之若鹜。有多少上面的功能在普通PC上实现不了呢?

不过这次去波士顿,同表哥聊天对我的触动很大。他们自己有一台苹果笔记本和一个iPad,他也建议我多接触接触不同的操作系统,了解一下Windows以外的操作系统,比如Linux。苹果的iOS发源自Unix,与Linux算是有不少血缘关系。另外一个发现是在美国,iPad的应用非常广泛,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不同职业的人拿着个平板划来划去的。苹果教的信徒随处可见,来接我们的美方经理Gary更是其中翘楚,家中最新的设备无数。

于是沦陷了,回来就败了一台iPad,抱着玩了一个月,感触挺多。最大的体会就是方便,虽然笔记本已经挺轻便了,但毕竟也有两三公斤,拿进拿出,放在肚子上玩还是有分量的。而iPad只有600克,基本功能上网看书看电视什么的都不缺,优势由此可见一般。另一个优势就是看书,之前有个Kindle,7寸屏幕的看pdf的文件听不方便的,无法将一行完全显示出来。iPad的10寸屏正好将一页完全显示出来,字也不会看的太小,入手之后已经看来十几本积攒好久的书了。老妈更是抱着看电视看不够。游戏功能更不用说的,买的时候收银员就对我说:“It's a good toy!”(这是一个好玩具)去程11个小时感觉好难熬,但是回程玩着游戏忽悠一下就过去了。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镇江变化(Attractions in Zhenjiang)

国庆回家,同学聚会,两位同学已经买车了,所以出行方便了不少。

先去万达聚餐。后逛西津渡,正在办什么美食节,人多热闹。从山上绕到博物馆,同行有个小解说,感觉周边变化挺大大,看文物展览。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再回里诺(Back to Reno)

这是第二次到Reno,这次的目的是为新开发的BackCompat项目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前已经有两位同事到这边培训过了。跟我同来的另一位同事SL负责Unity相关方面的工作。时间为8月8到9月9,挺好记,正好五周。

我俩都属于有驾照没经验的准司机,我相对好点,上次来摸了会车,在国内也开了几回。所以开车的重任就落在我身上了。机场有美方经理Gary接机,所以租车什么的都很顺利。不过回去的时候出了点状况,战战兢兢的上了告诉,没走一会SL就说Gary下高速了,我一听就懵了,这么快?那我也下了,下来之后才发现跟错车了,这个时候手机还没拿到呢,手头就只有Gary的号码。于是转啊转啊的,找到一家面馆,借了那里的电话打给Gary,那边也急着呢,于是老老实实的从辅路走,慢慢悠悠的终于把车开到了公司。

过了几天后车感上来了,开着也就逐渐麻溜起来了,也敢上高速了。这边不上高速不行,南北一条395省道,东西一条80国道将整个城市分割。大部分重要的地点几乎都是分布在高速出口边上的,走高速既快又省心。比如57B是苹果店,59是沃尔玛,60是住处,62是Macy's,65是机场,67是Grand Sierra……,如此等等。

SL对开车的热情很高,时常晚上把车借出去兜风,车感练出来的同时有个后遗症,就是不认路。由此我要去参加Toastmaters的活动,让他带着俩PA的去Macy's吃饭,行思着他们吃完还能回来接我回家。谁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会开完了,跟他们打电话,竟然还在路上呢!原来他们出错口了,从61口就下去了,然后GPS导航又真心不给力,很容易就开过了,开着开着就跑到Sparks去了。好容易找到了Virginia Street,摸索着找到了BestBuy。屋漏偏逢连夜雨,买完东西之后发现车上的应急灯开了,又不知道如何关闭,就这么开着应急灯,以20迈的速度慢慢悠悠的开回来了。他说当那个PA的小女孩弱弱的对他说:“要不还是我来开吧?”的时候,心中的郁闷之情无以言表。

本来老板说是9月初过来跟我们汇合的,我还特意把9月初的那个劳动节给让出来,冒着飓风提前一周去波士顿,就指望着老板来了能带着我们去拉斯维加斯转转。谁知道风雨突变,有新同事报道,老板要安排工作,来不了了。只好由我来安排,正好其他三人都没在附近转过,于是老路线:Virginia City - Carson - Tahoe Lake。周日早早出发,到了Virginia City发现大多数商店都还没有开门,忘记了美国的商店首日开的晚关的早。于是在里面草草的逛了逛,买了点明信片就奔Carson去了,到了Carson,发现预定的餐馆要12点才开门,就在附近看看美式建筑,聊聊中美差距,那个博物馆也没开,11点就往Tahoe湖去了。Tahoe也没多转,就沿着湖边的公路跑了跑,回到住处的时候才1点多,这算是我迄今为止跑的最长的一段路了。

时隔两年,重回Reno,最令人感慨的变化就是没什么变化——一份越南面两年前什么价,现在还是什么价,店里的装修也是一样。在国内早已绝迹的分币继续在这里流行着,通货膨胀接近于0,不知道这是美国的特色呢还是中国的特色。

回程一切顺利,当飞机落在首都机场的,看着出租车司机在高速公路上左突右穿的时候,我确信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美国烤肉节(Rib Cook-Off 2011)

美国的城市一般历史都比较短,居民亦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少有共同的民俗传统。不过这不代表老美就不会玩,爱热闹的天性不分人种,他们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节庆”(event)。不同于国家法定假,通常是各个地方围绕一些事件举行的庆祝活动。比如每年8月份的时候Reno有个“热气球节”,所有热气球爱好者齐聚一堂,看谁的气球放的高放得远。9月份有个“飞行表演节”,新式飞机老式飞机一块亮个相。上次去弗吉尼亚镇玩的时候碰上一个“摩托节”,一帮老美穿着黑皮衣皮帽,开着哈雷摩托轰隆隆的在街上招摇过市。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说白了就是同好者一块出来乐呵乐呵。据表哥说他的房东喜欢养牛,每年都要开着卡车,载着他心爱的奶牛,不远千里去参加劳什子的“奶牛节”,还拿过几次冠军,回来就非常高兴,也不知道评判标准是什么……

当Gary告诉我们邻镇Sparks(火花镇)正在举办Rib Cook-Off的时候,我们听了几遍才明白过来,按照字面意思,就是肋排烧烤大赛:周边所有做肋排的商家在这一周齐聚一堂,各显神通,把自己的肋排做的又香又好吃,所有的游客就是评委,在一周的最后一天,谁的肋排卖的最多,游客评价最好,就是冠军。这事儿荣誉的性质远大于实际奖励。

Gary载着我们来到那条街道,发现已经搭起了各式各样的棚子,上届冠军占据最好的位置,招牌打得最高最大。可惜忘带相机了,不能多照几张相回来。

评审工作说实在话是个苦力活,每家卖的肋排分量都很足,吃完一家就没有肚子吃下一家了。而且料放的也很重,嘴里咸的都吃不出两家有什么分别。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卖水的生意特别好,让人想起淘金热的时候卖铲子卖盒饭的发财的故事。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美国康州游记暨耶鲁风光(Connecticut Tours: Danbury & Yale)

美国城镇的重名率非常高,不过叫Danbury的小镇不多,只有三两个。其中一个在康州(Connecticut),表姐家就住在这里。

因为飓风滞留在波士顿,周一我们决定去表姐家拜访,表哥也正好去上班。波士顿在麻省(Massachuset),开过去要三个小时,表哥为了每周能多点时间与表嫂在一起,周一到周四每天多工作两小时,这样就可以把周五匀出来。真是非常辛苦。

美国东部多丘陵,植被非常茂密。小镇很小,就一条主要街道,表姐家就坐落在街道尽头的一座山头上,围绕着这座山头坐落着据说有一百来户。房子风格同意,白色的墙面,灰色的尖顶,典型的美式独立住宅,其时风雨已过,绿荫阵阵,算得上是鸟语花香。同表姐漫步在山头,听她讲工作的体会与经验。

虽然已经风和日丽了,但飓风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因为地处山区,飓风过境时卷倒树木,压到电线杆无数,中断的电力可无法短时间恢复。更为不幸的是他们发现“世外桃源”的一个坏处就是优先级排在了人口密集的市区之后,而事先储备的食品也因为冰箱停电而变质——综上,这个日子呢就有点“狼狈”了。好在车里还有油,可以去镇里的超市买点冰块和速食回来。

这次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我的小侄子Kevin了,小家伙长的甚为活泼可爱,几辆车就玩得不亦乐乎。

表姐家


村议事厅,开会聚会什么的就在这里。


去吃饭,Oliver Garden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吃晚饭去吃冰激凌,消消食。


本来打算周二去纽约玩玩的,反正家里没电,附近正好有直通纽约的地铁,前一天晚上连路线都查好了。可惜早上起来一查发现纽约只有市区的地铁线路恢复了,远郊的地铁站还没开通。估计政府谨小慎微,怕出事故。我们住的地方离开通的最近的地铁站还有三四站的距离。姐夫要上班,表姐这边远程连接的印度那边正常工作,所以也分不出时间来,白天就在家陪可爱的小外甥了。

晚上接到表哥的电话:他那边也悲剧了!本来作为周边唯一电力正常的房屋,房东甚为自得。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晚上狂风大作,将他们屋外的电线杆挂倒了。于是在周边陆续恢复电力的境况中,他们悲剧的沉浸在黑暗中•••。周三表哥决定请假,过来接我回波士顿,顺道拐去耶鲁所在的New Haven转了转,那里是单独的一个“大学城”,整个学校建筑散落的城中,样式古朴冷峻。



回到波士顿,这里的地铁开通的到现在仍未开通,于是只能放弃去麻省理工大学转转的念头,据说那一站的墙壁涂鸦很有特色。

再次向来回开了七个小时车的表哥致敬,辛苦你了!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与飓风共舞——波士顿游记(Dance with Hurricane Irene in Boston)

从来美国前,就开始计划着要去波士顿玩了。买机票的时候经历了一波三折,同样的机票仅仅因为订购时间晚了几十分钟,就生生的涨了几十刀。当时还嘀咕着要不要买退票险,因为心疼银子所以没买,后来证明这个险完全没有必要买,因为它包含的理赔条件实在过于严格,远非我当初以为的那种无条件退票。

行程日进,不好的消息也接踵而至——飓风Irene正在美国东海岸形成,不日即将过境。据说是近年少有的强飓风,整个美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我在飞机上的时候身边的美国老大爷还反复的说:“It's not good a idea.”可是银子已经砸在水里面了,万恶的美帝航空公司又不给我退票,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让我坚持出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从波士顿表哥那传来的消息,据说飓风经过的那些州的损失并不大,波士顿处于整个美国东海岸的最北端,相信飓风到那里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了。美国的飞行员素以勇猛顽强著称,有点小雨起飞完全不是问题。否则为何没有取消该次航班呢。

从西海岸飞东海岸,横跨整个美国,途中在洛杉矶(Los Angeles)转机,从机上向下望去,城区非常之大,灯光点点。机长还挺幽默,说是为了让大家多欣赏欣赏美景,会在天空多兜几圈。
飞行耗时9小时,算上时差,Reno出发下午6点,到达波士顿的时候已是早上6点半,幸而有表哥接机。其时波士顿上空万里无云,飓风尚不知何在。于是开始紧锣密鼓的逛波士顿,表哥表嫂也是做惯导游的人了,轻车熟路的就把我引导了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独立战争的发源地,波士顿的建筑很有特色,算得上是古色古香吧,每个房主都极力从建筑上体现自身的性格和特色。

哈佛名义上的创始人,那个大脚铜光铮亮就是被人摸的,据说摸的人有福。唔~该说东西方的人们都一样么?


老图书馆


计算机的老祖宗


自然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据说印在招生简章上骗了不少小孩子:)


精巧的玻璃花,让人惊叹前人的手艺,看介绍花了两代人的时间。


哈佛法学院大门,挺不起眼的,是吧?


波士顿核心区Harvard Yard边上的公园,据说是华盛顿当年检阅部队的地方。


到了中午,我们在哈佛纪念品店选购商品的时候,飓风追上了我。天空风云突变,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了,我们冒雨去当初华盛顿出兵的尖塔看了看。路上顺便听表哥讲他去费城玩车找不见的趣闻。


玩够了,就要找地儿吃饭了,波士顿地处美国著名的龙虾产区,自然以海鲜出名。而只有中式做法才能突出其中的美味,怎样,看起来还不错吧?


醉琼楼的海鲜
回来之后,外面已是风雨大作,只能窝在屋子里上网。第二天,查询机场信息,所有的航班信息都显示的是取消了,整个机场已经关闭了。我们打算去机场碰碰运气,结果偌大的机场半个人都看不见,好不容易看到个热心的黑大妈,替我们打了个内线电话,结论还是我们得回来自己打电话去航空公司改签机票。当然,因为这属于不可预料的因素,所以是免费的。

回来打电话,被转到了美联航的通信中心,接电话的是个印度口音,估计是外包的吧。向我们推荐一个周一下午3点的,一听有门,结果一问要去加拿大转机,当时好像还没有过境签免签的说法,所以我们不敢冒这个险,其他飞机都爆满。还是改签成三天后的飞机吧。

于是周一又顺道去探望了一下表姐,她们那里正饱受断电的困扰,周二下午返回波士顿,在附近晃晃,巧遇从渥太华来的一家子,妻子是个华人,带着小孩来哈佛“见识见识”。哈佛耶鲁在广大华人心目中的地位果然不低啊。回来表哥还给我做了顿大虾粉丝,味道甚美。

我们也尝试尝试,家常菜。


表哥炒的米粉,比饭店的也不差吧
周三上午,终于坐上了回程的飞机,在丹佛转机,顺利抵达Reno。东边阴云密布,这里晴空万里,让人感叹。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许怡然:送给大学生的一堂职业规划课(zz)

文/许怡然 完美副总

做公司高管的这段时间在高校做过不少校招演讲,每次演讲我都会忍不住讲到“职业规划”这个话题,也算是比较受学生们欢迎的一个话题,不过每次讲都觉得遗憾,因为在大家已经马上就要毕业的时候听这堂课其实已经有点晚了,所以在此用博客写出来,希望每一个刚上大学的学生都能够看看,避免因为没有想清楚而耽误了人生。

这是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是我生命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有目标的职业规划对于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从小到大我们上了十几二十年的学,却从来没有一门课教授这个课题的,老师多数只管教授知识,毕业办公室也多数是只管就业率,每个学生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怎样的职业道路才是最合理的呢?

先说说我自己吧:我91年考上清华自动化系,96年本科毕业,99年研究生毕业,从92年开始兼职打工,94年开始做游戏,97年开始创业,直到03年7年多的时间里,创办和参与过多家公司的创业,全部以失败告终。03年非典的时候,我在家深思,那时候我在可乐吧做副总,那还是一家小公司,创业公司,但公司发展并不顺利,基本上是在被卖掉的边缘。我突然顿悟了,原来自己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在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情况下浑浑噩噩地创业,或者从这个公司跳到那个公司,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工资而换工作,为了朋友而留在某家小公司等等全都是浪费自己生命的行为。从那时起,我开始非常理性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削尖了脑袋钻进SOHU,每2年左右在职业路径上进行一次大跳跃,直到现在到达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这期间所有的工作经历都在大型上市公司:SOHU、Real、EA、巨人、完美。

现在回首我的个人职业经历,成长最快的显然是03年以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之前的7年创业生涯是在是一种浪费,不能否认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成长和成熟有些作用,否则我可能也写不出《网游创业失败全攻略》这种博文,但说实话,我现在在简历里可以完全不写这一段儿,对我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要达到我现在的位置,在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里做副总,完全可以是31岁,而不是38岁!

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个人在97年之前就给我上一堂“职业规划”课,我就很可能可以节约7年的时光,试问人一辈子有几个7年?有几个年轻时代的7年呢?所以我有强烈的欲望要给新人们讲这样的课,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职业需要规划,人生需要规划!

前面开个头,就算是讲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吧。现在我开始讲讲我总结的具体的职业规划方法:

1. 什么时间开始规划

虽然人生规划应该从生下来就开始,但说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就太远了,我这里不是在给父母上儿童教育课。不过我认为从一个人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开始,就应该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至少从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或者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给自己规划,而不是完全听从父母的建议。多数情况下你的父母只在某几个方面有工作经验或特长,他们给你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他们熟悉的行业。应该多去寻找站在高处的智者,广泛的寻找各行各业的高手,询问他们的行业特征和需要从业者的特质,才能让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更加具有科学性。

古话云“男怕入错行”,后半句不属于咱这里的讨论范畴哈,但这前半句绝对是至理名言。你不论选择什么行业,每天都是工作8小时,加上加班有时候干10几个小时,但是你发现没有,同样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年的2个人,能力和素质完全一样,在不同行业里完全类似的职位上,赚的钱差异之大,却可以高至几十倍!这两个人完全同样的每天辛苦工作,10年之后,薪水和生活水平可以相差数百倍!是何原因?是什么时候的选择决定了这种差异呢?是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告诉大家: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重要程度绝对远远高于第一次结婚选择对象!因为这是你第一次真正选择行业的时候。

有人说:为什么不是更早的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呢?我说不是,因为绝大多数聪明的企业在挑选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主要是考查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联合利华、麦肯锡、壳牌石油、IBM、GE等,这些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高校里选人的时候绝不是看你有什么具体的专业知识还是相关工作经验,而是重点考你的智商,所以专业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

有人说:为什么将来第二份或第三份工作的时候不能再换呢?我说不是不可能,但是绝对要难得多,因为那时候你参加的就是招聘公司的“社招”了,社招看什么?看简历。我做管理岗位这么多年,看过的简历应该不下上万份了,你要问我“社招”的简历我最主要看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工作经历。一旦你的简历上有了第一份工作经历,就像在你的身上盖了一个印章一样,招聘公司很自然的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把你定位了:你是做市场营销的,他是做程序员的… 你说你原来是程序员,现在要应聘做销售,或者相反,估计你需要补充的说明至少要超过你整个简历的篇幅才有可能!招聘领导还不一定有时间看,或者干脆已经被删选简历的HR先扔掉了。

有人问:我已经都毕业了,也没选好,那下一次大转折的机会在哪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回学校读研,读研的时候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毕业的时候可以重新变成“校招生”。已经读过研的很多去读MBA,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转换手段。代价可不小啊!这就是考研那么热,MBA那么贵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人因为选对了公司,公司内部有很好的人才轮岗培养机制,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也有机会转换,但这样的公司凤毛麟角,难度也相当的大,显然这些手段都远远不如你在大学毕业的第一次就选择好。

我常说一句话:你在用生命书写你的简历。简历上的每一行字都是你的一段生命,想更改是不可能的,想抹掉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是招聘官,我一定会抓住被你抹掉的那一段问:XX年XX月到XX年XX月你干什么去了?简历上为什么不写?你逃不掉的。但简历上写什么很大程度上是你可以自己决定的,这就是职业规划的力量,试问一个人一辈子一共能写在自己的简历上写几行?难道不应该小心、小心,再小心吗?

2. 正确的规划步骤

1) 选择行业

给自己规划职业发展路径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绝不是待遇,也不是兴趣,甚至也不应该是特长,而是行业。因为待遇是可以很快变化的,人的很多特长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很多行业都需要各种特长的人,也都可能产生让你有兴趣的生活方式,但行业选择产生的差异却是巨大的和决定性的。

我建议的选择行业的原则是:优先选择发展快的,相对比较长期稳定的,足够大的行业。举几个例子帮助你们思考:比如互联网行业就比传统报纸行业和钢铁、汽车等行业发展快。能源行业、生物医药就显然比解决2000年问题的公司更长期稳定。智能手机行业就比低端山寨机行业更有发展前途。

发展快的行业有几个好处:学东西快,经历一个完整的产品周期快,人的成长就容易更快,造富的速度也快,一家新公司做好了3年就能上市,尽早完成完整的失败、最后成功,并实现造富的过程,有利于你开阔视野,更早开始追求更自由的人生。

行业相对长期稳定也很重要:否则你所在的行业突然不景气,会造成你的公司突然遇到困难,造成对你的成长不利。

行业太小也不行:造成你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适应性差,一旦你所在的公司或行业出现风险没有避险手段。

2) 选择单位

选定行业之后,开始选择目标公司。就算你认为你想去的那家公司人家未必要你,但你也必须要有这个思考过程。我的理念就是:选定了我想要进的公司,就“削尖了脑袋”拼命挤进去!为什么?因为选择公司非常重要。就算你选了一个很好的行业,能不能进一家行业里的好公司也能决定你的命运。所以你一定要事先看清楚,想清楚,做好充分的调研,然后把脑袋削得足够尖,相信我,这一定能大大提高你进入这家公司的概率,我本人就经常被有这种头脑清楚并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所感动,第一时间录取这种应聘者。

好公司有几个标准:行业领头羊,有良好的品牌,管理规范,给员工很好的培训和发展空间,绩效设计合理,许诺给员工的奖励能够落实,领导能力强,有前瞻性,带领的方向正确,公司的发展速度超越行业发展速度。

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a) 简历好看,请问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见到应聘着的简历上写着google或者摩根大通,和写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产生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b) 在一家好公司里,你的视野开阔,学到的东西多,周围能够教给你知识和经验的高手也多,见过大阵仗的人将来有机会带的兵也不一样,能做的事业也更大。

c) 大公司的领导一般素质都比较高,带领的方向正确有利于你做的事情更有意义,而不是浪费生命。

d) 大公司里项目比较多,在项目之间甚至职业之间转换的机会就多,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e) 大公司里晋升和绩效设计合理导致你的能力和你的职位待遇能够合理的对应上,再加上管理比较规范,老板说话不算数的现象就会比较少,不言而喻…

3) 选择项目

绝大多数还算有点“职业规划”头脑的人同学最多也就做到选择好公司这一步了。其实还是不够的。大公司里面往往有很多针对不同方向的项目组,就算整个公司很健康,也难免某些项目中途牺牲,一旦项目牺牲了,你跟着这个项目的一段生命也就跟着牺牲了。所以你还要争取选择好的方向,好的项目和好的项目负责人。其实招聘公司有权看你的简历,你也有权看他的简历,去网上查查招聘公司的资料,去找你的师兄、朋友做他的背景调查,了解公司的老板有什么优缺点,有哪些研究方向,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领头人是谁,管理风格如何,他的项目有什么风险和前景等等,这些都是你应该事先做的功课。

选择成功好项目的几个原则是:

a) 选择成功概率高的项目,甚至可以是已经成功正在稳定运转的项目,这样学到的主要都是正确有效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学到了避免某一种失败而已。

b) 选择具有优秀项目负责人的项目:项目成功率高自然不必说,你还可以学到更多东西,也更有希望跟他将来能做更多的成功项目。

c) 选择朝阳项目:尽量选择对公司来讲是“明星”的项目,而不是已经仅仅在维持甚至准备放弃的项目。

d) 选择开发周期相对短一些的项目:对新人来说,经历一个项目从零开始到成功的完整周期是最好的锻炼,越早经历成熟得越快,如果你进入到一个5年到10年的项目里,期间的风险就会很多,万一项目在第4年失败了,你就可能一无所获。

4) 选择职业

现在才开始选择你的职业。记住:你大学学的专业和你未来要做的职业未必是要对应的。要不断想办法尝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职业。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但未必你就要做编程序的工作,符合我博客里写的“八条标准”的人就可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制作人,你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可以是策划而不是程序员。

我前面说过,你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你选择职业的最佳机会,可是怎样才能在毕业之前就搞清楚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职业呢?这绝对是一个挑战,我不敢说我有很好的答案,我只能用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尽量帮助大家,其实我本人也是花了10多年才最终找到可能最适合我的职业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尝试过去微软培训中心当老师,去乐队拉琴,做副队长,去三联公司卖专利,去游戏公司做策划、程序员,在外面自己开公司,带团队,拉投资,谈商务,做管理等等,几乎什么都干过。我觉得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是很有益的,最起码让我了解了我不适合做什么,尤其是那些我原本以为我可能适合的工作,试过之后发现不适合,我毕业的时候就不会再去选择了。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大学期间:

a) 尽量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做各种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

b) 根评测的建议和自己的爱好,尽量多尝试各种你可能感兴趣和有特长的工作,到各种公司里寻找类似的职位去实习,实习经历越丰富越好。(别光玩游戏了!)

c) 寻找你目标职业方向里的成功人士,最好是你的师兄,或者是你的同乡,朋友的朋友,甚至是你家长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跟他们了解这个职业需要的特质,最需要的优点,最怕具有的缺点,最好的职业成长路径等等,跟自己一一对照。这招最有用!

d) 坚决摒弃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要用客观的眼光评判自己的本性,对于自己适合的职业,可以努力培养兴趣。你会发现因为具有适合做这个职业的特质,在工作中你会经常地获得奖励和回报,所以你很快就能对这个职业发生兴趣。我在清华上学的时候,发生在我身的事实就有很多,比如学计算机的,发现自己喜欢唱歌,毅然放弃IMB的工作,最后成为了水木年华的主唱… 虽然他们都是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才最终毅然决定辞职,走向专业歌唱舞台的,但我还是非常敬佩他们,早点选择比不敢选则要好得多。

5) 职位、薪水、福利等统统是最后考虑的因素

很多同学在毕业的时候到处去参加招聘会,到处参加考试,以拿到多少个offer,拿到的offer职位多高,待遇多高攀比。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行为。

首先,好公司不会在你一毕业的时候就给你很高的职位的,只有那些求贤若渴的小公司,在市场上很难笼络到人才的公司,甚至公司根本就没几个人,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轮的上当经理了,才会给你所谓的高职位,你这种职位写在简历上有什么用?你换工作的时候,下一个好公司的老板一看:“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哦,比我职位还高,来当我老板还差不多,我是要一个能做事的人,副总还是躲着点吧。

其次,高薪也是同理,为了高2000块钱放弃了我前面讲的整条职业规划路经,直接选择了一家并不适合你的公司是对的吗?一年也就差2万多,3年才差了不到10万,哪里抵得上你去一家有前途的好公司工作三年获得的能力和一份黄金简历值钱呀?有了这份简历,将来几十万几百万都不在话下,你要这10万干什么呢?能买几平米房子?

3. 问题处理

很多人就算上了我的职业规划课,在人生中遇到某些决策的时候仍然犹豫不决,我在这里归纳了几个常见的问题,帮大家思考一下,希望能够有所启发,也欢迎各位能踊跃提供更多的素材支持(greatpurple@126.com),并提出宝贵意见。

- 目前的职业不适合自己怎么办?

首先要尽量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自己的本性适合做什么,而不是看兴趣,兴趣可以努力培养。其次,如果确定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好在不改变你当前的工作的情况下先做一些尝试,而不要轻易选择跳跃,以免选择错误,在非常确信之后就应该立即改变自己的生活,决不要耽误,你所在的项目或公司如果不能给你提供机会,你就重新按照我讲的职业规划步骤选择新的机会,甚至选择去读一个新的学位,但你要记住:一旦选择更换职业,很可能要完全从零开始,就像你要从这座山走到那座山上一样,没办法飞过去,只能先从这座山上下来,再从那座山脚下走上去,如果你坚信你的选择,就应该勇敢接受这样的过程。

- 有人拉我去创业该不该去?

在你没有经历过成功项目的完整锻炼之前,我建议完全不要考虑这样的邀请,不论邀请你的人是谁,严格按照我建议的职业规划流程选择你的职业路径。因为创业公司风险太大大,尤其是没有得到正规VC投资的小创业公司,VC都不是吃素的,他们选人的标准很高,非成功人士很难过关,就算是成功人士的成功概率高一些,VC一般也会分散投资,因为往往几个被投资的项目里才有一个成功的,而对你来讲,你没办法分散,你选择了一家公司就等于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所以你比VC的风险大的多,一定要慎重。尤其是毕业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选择大公司,有名的公司,记住我前面说过的话:你在用生命书写你的简历。

- 错误迷思:到那家公司工资高2倍,没说的,太诱人了,立即跳槽…

工资高就应该去吗?小公司为了找人经常出的价格要高一些,但依照我的原则你是不应该轻易因为工资高就过去的。每个月多几千块的帐我刚才已经给大家算过了。一旦在小公司里项目失败了,你再拿着一份在名不见经传的失败公司里工作过3年的月薪8千1万的简历去打公司找工作,在聪明肯干月薪4千的毕业生和你之间选择的时候,我肯定会选择毕业生了。

- 错误迷思:到那边去我就能做主管了,机会太难得了,所以我当然必须要去…

首先要思考清楚:你是一个技术性的人才还是一个管理型的人才?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性的人才,就不要轻易去搞管理,尤其在健康的大公司里,管理和技术是两条并行的升级路线,不论是地位还是薪水都有可能发展到同样的高度。其次还是要考虑我的职业规划原则:到小公司去做主管,万一项目失败,拿着这样的简历再回来,很可能你连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都找不到了,因为大公司会觉得你已经有了一个主管的心态,如何能安心做回普通技术呢?即使是有机会去另外一家更大更好的公司做主管,也必须要谨慎,第一要考虑你现在手头的项目是否很快就要成功了,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成功过程对你极其重要,如果每个项目都是成功之前就离开,你还是不能完成成熟的蜕变过程,第二要考虑的就是你要去的那个项目是否能最快地给你带来成功,尤其是当你还没有以主管的身份带领过成功项目的时候,风险更大,千万不可轻易尝试。

- 错误迷思:到那个项目我就能做我理想中的项目了,机会难得…

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充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作机会。不要轻易以为你看到的机会就是机会,那很可能是是你掉进深渊的陷阱。没有充分成功经验的人很难带领一个新项目成功,就算你已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了,你的团队也未必足够强,你的心领导也未必给你足够的空间和权限或者正确的战略指导,支撑你把项目做好。所以一定要把项目成功的风险作为你选择的优选衡量标准,而不是个人理想。

- 错误迷思:现在做的项目几乎完全没希望成功了,但这个主管人很好,带我也很好,我舍不得离开他…

人好和具备成功的素质经常不是完全匹配的,做人生规划不是讲人文精神的时候。不合格的领导往往会耽误整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在毫无希望的项目里浪费生命还不如让你的主管明白,他也在浪费生命,让团队其他成员也早点去选择走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我自己绝对愿意遵守这个原则,我跟我的手下一直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们觉得我这里已经不能给你进一步的职业发展空间了,请你一定要毫不客气的找我“直接”说,我一定会尊重你的正确决定!

- 错误迷思:现在做的项目几乎完全没希望成功,但团队这么多人在一起创业这么久,我舍不得抛弃他们…

同理,如果你是你的团队带头人,你也要经常跳出来思考问题,最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眼光带领你的团队走向成功?你的团队是怎么来的?不是天生就互相认识吧?也是通过招聘和朋友介绍而然认识的不是吗?你是从多少候选人当中精心挑选的呢?为什么那些精英愿意到你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跟着你干呢?你确认他们就是最合适的人吗?你给自己和你团队的成员书写的是怎样的一份简历?不仅仅是你,你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用正确的职业规划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吗?你继续带领他们左突右杀打游击,他们也甘愿抛头颅撒热血地跟着你,这种热血战友的感情到底是对他们有好处还是害了他们?

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十三陵越野跑10公里(The North Face 100 @2011)



去年参加北京马拉松9公里,跑完觉得甚为轻松,于是今年就动念报名参加了北京国际户外耐力跑挑战赛。因为这项赛事的赞助商是North Face,于是大家按照字面翻译,将之称为“北脸”,以与“北马”区分。

这项赛事的夸张程度从赛程设置就可以看出来:最低就是10公里,然后上面就是50公里,全程是100公里。马拉松是多少来着?23公里,脸半程的一般都不到。当然,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就是冲着North Face的速干衣去的,这衣服平常卖可不便宜呢。上次北马发的阿迪的衣服是亮黄色的,平常都传不出去。

出发点在十三陵水库平台上,大家兴高采烈的照相。10公里就是绕着跑一圈回到原点,所以也没有什么偷跑少跑的办法。跑起来才发现这比北马难多了,虽然路程差不多,但是高低起伏,中间还有一段石子路特别消耗体力。

这次的饮水处挺给力的,喝了不少。

跟着大部队,总算到达了终点,时间大概是1小时十几分钟。跑完之后大家一块欢腾照相,他们还有人去农家菜吃鱼,不过我还有事儿,就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