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星期五

新年开篇:金融危机与我们的生活(Financial Crisis and Our Lives)

本文从假期开始前就开始酝酿了,起因是找工作中遇到的金融危机的重大印象。在机场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期财经年刊,专题就是2009的预测与战略,在家呆的几天发现媒体上到处都是这方面的讨论。经济学界的分歧已经变得公开,克鲁格曼在他的这篇翻译)《纽约时报》的专栏中,直指其他的经济学家们是老派的糊涂蛋。各种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好不热闹。作为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估计以后上班之后就没时间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本文姑且算作这段时期对相关资料的总结与思考。

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按照官方说法,就是:欧美金融机构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刺激下,偏离原有的金融中介业务,为追求高回报、运用金融技巧和高杠杆率,过度涉足高风险的证券化商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而一旦信用链条断裂,无一例外地会背上严重不良资产。给美国消费者罗列的罪名是,他们毫无储蓄意识,挣的比花的多,二十年前开始花未来的钱,十年前开始花别国人民的钱。因为有钱,他们以世界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耗全球百分之三十的能源,还因为疯狂买房,堆积起六十年来最大的泡沫,终于将全球经济拖进泥沼。

回想2007年3月中旬,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全球一片惊呼,但我们不能理解美国人过于“超前”的消费模式,认为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话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美国老太太没等升天堂房子就被收回去了,真是晚节不保啊。专家预测该危机会逐渐加重,并最终影响到中国。但出于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对所谓“专家”的不信任,并没有非常在意。且认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具有发达的金融工具,不会被小小的危机击倒,调整调整就接着上道了。“危机基本开始稳定,影响的扩展速度在减慢,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并未对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挫折。美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是卓有成效的”之类的言论符合美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言犹在耳,不知不觉,危机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专家们是对的。

2008年9月,随着雷曼银行的倒下,形势急转直下。危机进一步扩大,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哪些房子如何处理了,因为危机已经扩散到了整个金融领域。打破了人们挂在嘴边的不可能,突然间发现“那么大的公司政府不可能看着死的”也不是那么肯定。同时表示前一阶段的政府拯救计划失败,政府“能担负起责任”的承诺落空。同时也说明这次的窟窿绝对够大。一时间人人自危,谈起危机的预期也谦虚慎重了很多,再也不说一切尽在控制之中的话了。银行收缩银根,进一步影响到其他领域。未来仿佛一下子变得灰暗。

然后我们发现,中国并不是这次危机中的安全岛。进入十月,一下子感觉气氛紧张了起来。原来搞的轰轰烈烈,最早启动的如斯伦贝谢等外国大公司一下子变得羞羞怯怯,招聘名额怎么也下不来,最后不了了之。其他的企业也纷纷缩减招聘的规模或是根本就不招人了。接下来,不好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公司倒闭裁员消息不断,才发现虽然我们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率和外汇储备,在这次危机中一样不能独善其身。引以为傲的“中国模式”本身也存在问题。

对这个事态的发展,我目前的认识是这样的,所谓贷款,其基本特性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借次级贷的人本来买不了房或是要多少年之后才能买得起房,但是从银行贷款,他们现在就可以买得起房了,代价就是比通常要高的多的利率。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也是从中有得赚。但是银行还是不满足,因为它要拿到这个钱得等到还款日期到的那天(比如说,二十年),分期还款的话怎么着也得等到十年之后。它等不及,于是把购房者放在他这里的借条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第三方,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交易:对于银行来说,它不用等上二十年就立刻回本还拿到利息了,可以再贷给其他人;对第三方来说也有利,因为他本身没有发贷的权利,现在可以买到了高于平均利率,有银行担保的债券,他已经很知足了,而且也没说不能把这个债券同样打包卖给下一个接受的不是?(实际上他们就这么做了);对消费者来说更是有利,作为最大的消费品房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了闲钱可以用于其他的消费,而且同样的经验可以用在其他的方面,贷款消费成为生活习惯。同样的模式可以扩展到生产领域,本来要三个月半年之后才能开工的项目从银行借钱现在就可以开工,年底就可以创造利润了。

整个链条运行的基础就是保证债务能够按时偿还,因为财富是无法凭空产生的。银行就如同一个杂技演员,手中握着一个球,其他的球都在空中飞着,必须按照顺序快速的接住落下的球同时将手中的球抛出才能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一旦顺序错误或是手不够快,大多数球都会落到地上。在高西庆的文章翻译)中有另外一个镜子比喻:所有的镜像都是原像在镜子中的反射,一旦在某个地方,镜像被遮断。剩下的所有镜像就将不复存在。人们突然发现本来未来预计能拿到的钱拿不到了,为了能生存下去,只能省吃俭用,从现在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留到那个时候花,否则就有可能饿死。这个窟窿已经有多大?有份数据说美国的房地产缩水50万亿美元,即使去除泡沫,剩下的数字也相当庞大。难怪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悲观地预测危机尚未见底,相比之下几千几万亿的财政补助实在是杯水车薪。

如何面对这次危机?对金融危机,当前的主流观点是危机尚未见底,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还难以预料。但我的看法还比较乐观的,主要国家已经开始商讨应对危机,意识到需要增进合作。但同时也应该记得可以说所有中国大陆人都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的经验,大部分还是相信国家能摆平一切的,但是从政府主脑以及智囊谨慎的措辞(如百年一遇、危机尚未见底)中可以看到与以往的报喜不报忧的特点相悖,或许说明危机的严峻,中国是早于还是晚于西方开始复苏也是个没谱的事。结束的时间难以预料,估计要到下半年才能判断出一下药是否对症的端倪,全面复苏最快也需要另外12-18个月的时间。

这次金融危机,适逢走上工作岗位,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尽快让工作走上正途。一方面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工作内容,弥补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养成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坚持下来。

学习财务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是找工作过程中的教训: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没有引起注意,危机来到身边了也浑然不知,面对危机需要提供判断发现两眼一摸黑,对未来的预期也无从下手。以前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个人只要钻研自己领域的知识就可以了,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整个社会就会平稳运行。可是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那些经济学家和金融官员们自己内部也充满了争吵,甚至有出于自身利益向社会提供错误信息的情况。偏偏经济问题与个人息息相关,马虎不得。不得不把注意里转移一部分到这个领域,至少能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读懂材料,对未来的提供一些判断。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也莫可奈何。

踏入职场之初就遭遇金融危机的机遇是十分难得的,至少此时的成本还比较低。百年一遇的规模又意味着未来几年应该是一种向上的态势。本次危机如同一把手术刀,将经济运行多余的东西割掉,直接将最本质的东西暴露在我们面前,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的机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