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

酷我行

有次聊天,聊着聊着突然来一句“你们学校的创业风气还那么浓厚吗”?听着我一愣神,回想一下好像真是:周围一圈人,扳着指头数数总能找出那么几位“开公司”的;系里面找回来做讲座的成功人士,也多是“老板”级别的;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就听说当年毕业的一位师兄创业开公司,顺带卖掉渣饼。不过对这群人感觉还是很遥远,这次能去一家刚创立两年左右的公司参观,也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开始是两位创始人向介绍公司背景和创业理念,CEO雷鸣原是北大计算机硕士,毕业之后因为天网与百度的关系,直接进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百度,一度担任首席架构师,与Google之间的较量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工作一段之后决定去Stanford读MBA;COO怀奇本科毕业于上交管理专业,进入管理咨讯行业工作了三年之后出国读书。两人是同班同学,学成之后决定回国创业。公司目前规模在四十人左右,主要产品是基于互联网搜索的音乐软件。
在国外呆久了,看得多了,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相信在今后十到二十年之内会出现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而这种公司出现在私企中的可能性最大。公司的投资者主要是风险投资商(VC),如何处理与VC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相当多数创业失败都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一个月发不出工资再忠诚的员工也受不了。但VC的目的是简单的期望投资迅速得到回报,然后抽资走人。在VC的短期利益要求与公司长远的愿景产生矛盾时如何处理也是个问题。他对目前的VC很满意,组成里既有资本雄厚的金融大鳄,业界大佬,也有与银行和政府关系深厚的;投资都具有长远眼光,不急于收回投资。
又问了几个版权的问题,就进入二阶段与员工交流。公司员工大多毕业于清北航邮等名牌院校。问题除了技术细节之外,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初毕业时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一个是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对第一个问题软件所一数学博士的回答挺有代表性的,他一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因为在与创始人交流之后觉得很受触动,相信他是很好的领导人,跟着他能取得成功。与进入大公司当coder相比,进入这样的小公司更能实现自身价值。其他人的观点也类似,认为这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一旦成功收益是巨大的,即使失败年轻也承受得起。对盈利模式问题,他们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把产品做好,提高装机数,这也是公司由上至下的共识。
总体感觉在创始人的鼓舞下,公司上下都很有激情,内部氛围也很平等,员工领导之间直接姓名相称。展示的照片里面的大家的表情都很轻松愉悦,下楼的时候碰到几个员工去健身和打乒乓球,也是公司办的。
附带一提,有一个感觉从去年开始,接连几个事情,到现在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东西,以前想都没有想到的,或即使想到了但是认为做不出来的现在都已经有产品了——技术的发展令人瞠目!有兴趣的不妨上网搜一下财富近几年评出的“酷公司”,看过之后相比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