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百“团”大战(Follow my Step)

很早就知道“团购”这回事:个体消费者出份子,形成一个整体跟商家议价,往往能谈到一个比较好的价格,从而惠及每个参与者。水木上甚至有专门的团购版,不时有人发帖组团,但一直没参与。一是频率低,感兴趣的项目少;二是团长素质经验良莠不齐,经常看到各种投诉纠纷,嫌麻烦。

最初接触网上团购的起因是想处理支付宝里面的余额,恰好有个团购网站上的美食优惠券很实惠:十来块钱,周末可以多个去处。就买了,优惠券代码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过来,直接去商家消费,那次购物体验还算满意。

网上随手一搜,惊讶地发现目前正处于团购网站的爆发期,随便一搜就有一大堆,比如美团网团拉手网找折F团24券 等等。相关评论、对美团网创业者的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原来饭否的团队)。

可以看到他们的网站界面高度类似,每天只推出一款产品,过时不候,同时折扣看起来非常低。这样的好处是容易形成注意力焦点,不像有的团购网站分门别类的一大堆,看起来麻烦,也不知道这价格是不是真的团购价。

这种商业模式最初发端于美国,学自Groupon。其模式简单清晰,容易模仿,进入门槛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提供吸引人的产品和折扣,可以预见的就是未来会进入大混战时期,对经营者很残酷,对消费者是好事,部分弥补了每天一款产品,选择余地比较少的缺陷,比如我就订阅了很多网站,每天会自动发送当天的产品到邮箱。不过服务类产品买的人太多了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比如有个美食优惠券折扣非常低,结果购买人数超过1万人,可以想见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那个饭店都会呈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另外一个隐形风险就是团购网站的信用问题,不过在目前这个竞争的阶段,失去顾客的信任,也就意味着失去生命。保险起见,我一般主要购买小额优惠券,通过手机短信接收,不存在质量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估计会有吞并,但应该不太可能变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一日只有一个推荐,众口难调,发展余地打。各个商家会推陈出新,并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想想中国大多数成功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抄自美国的。美国是个创新大国,中国是个山寨大国,两国之间不同行业大概有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的发展差异。将别人成熟的东西照搬过来,可以降低风险,少走弯路。想想我们身边的东西,还真是这样:早期的各种邮箱不论,别人有Google,咱有百度;美国上Ebay、Amazon,咱用淘宝;别人有Paypal,咱就搞支付宝;Twitter、Youtube不让用了,就搞我们自己的新浪微博和优酷。社会领域上也是这样,大行其道的相亲选秀类节目来自American Idle等真人秀,自创的似乎也就是网游和新东方等中国特色的东西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