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根据“让李敖读书,我们来读李敖”改的。现在正在读的比较喜欢的书如《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明朝那些事儿》、《新宋》等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今人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再解读与再发挥。
这也可以看作一种潮流,在新的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早已失去了阅读古文的能力。在我来说,如果耐下心思,手边放本辞典,读个大概意思还可以,但是吃力之处比之英语阅读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别提领会那些“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了。虽然阅读古代经典文献,自己加以总结之后提出自己观点的作法古以有之,不过那多是出于阐述自己学术观点的目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可以看作这种学术著作向通俗转化的一个起点,因为社会正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流利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以史为鉴的观点深入人心,人们希望从历史典籍中找到对当前现象的解释。不是说历史就是一个大舞台,上面始终在上演同一出戏剧,只是背景和道具在不断变化而已么?于是“百家讲坛”的热播也就不难理解:在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阅读大量文献的时候。就由专人去阅读,然后再由他们把读后的体会写出来吧。反正大家都同处一个时代,不会有理解障碍,而且作者也希望书能卖的好,必然会加入一些现代人感兴趣的东西,这在一些通俗作品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虽然没有达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那么夸张的地步,不过知道一点总比完全不知道好,原谅我浅薄的想法。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看上面的书籍,读起来都很轻松的,而且可以长点历史知识,有的书写的还相当的逗,部分段落现在想起来还想笑,呵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